对于存茶条件这个问题,市场中有许多观点,有不同看法。极端的观点:需要专业仓储才能出好的普洱茶,普通消费者不具备此条件,于是只能购买专业藏家的茶品,普洱茶的时间、藏法红利归专业藏家所有,消费者没有自主权,没有选择权,更没有藏茶之乐。同时,茶品风格趋向单一化,好坏你都得接受,都得认同。当然对于专业仓储的茶品,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选择茶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普洱茶由于有一个核心大前提:晒青茶,决定了这茶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将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陈化。它是一个漫长复杂的氧化过程,氧化又有非微生物参与的与微生物参与的,湿度大则后者参与的程度大,色变快,进程短;湿度小,则前者作用为主,进程长。自然氧化与微生物参与的陈化这两种不同情况使存出的茶品风格差异较大。室内温度高有利于加速陈化。于是就有了所谓藏茶技术:控制温湿度的合理量度(包括温度),达到藏者的要求。持这种观点和做法的人有其合理性。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专业仓”出来的茶品强调了一个“快”字,在短期内汤色转红、苦涩度减轻(有的未必有明显改善)、青生气消失,结果浓度顿减,香气单一或消减,活性减弱、回甘减弱等等,严重者茶的精气神散失,当然也有不错的藏品。藏茶者还有以生物技术——添加生物酶加速某些成分氧化的实验等等。对此,我们普通消费者不必羡慕也不必失落,因为,好茶的产生需要有时间的堆积,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成长!
家庭藏茶者由于所处地区差异,存茶风格也不同。沿海主要面对的问题是高湿高温度导致茶陈化过快、甚至生霉,尤其怕生霉,生霉导致了茶叶香型的改变,失去很多美妙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地区要十分小心,稍不留意,茶叶毁坏。沿海有许多存茶很“干”的,往往出好茶。内地主要的问题冬春太干燥,茶叶变化不大,北方甚至干、冷同在。有条件的地方,冬春可以适当加点湿度,保持一定的湿润,加上温暖更好。
茶友问了几个数据,这些都是理论数,实际里不必这么精确。紧压茶含水量不超过15%,否则茶心易生霉。这是指在密闭环境下的情形。我们试想:在许多展会上在没有干燥条件的情况下给消费者压了许多紧茶的结果一定充满变数。室内湿度30—50度比较理想安全,50度湿度一旦过于密封再遇上低温气候也会生霉。雨天短期70度也可,时间过长就麻烦。雨天沿海达到95度湿度必须抽湿。室内温度保持在20--30度为理想,夏季35、36度加上湿度配合,茶叶陈化很快,要十分小心。存茶环境高温存出的茶未必就好,若是又干又热比较麻烦。所谓“通风”条件,是指雨季一旦室内湿度过大有密闭茶叶容易生霉,保持空气通畅是为了避免滋生过多生物致使茶叶霉变。
再者,上帝创造了春夏秋冬四季这样的天道,我们不能违背,只能遵循,只可趋利避害。茶叶是在四季中经历干湿热凉冷寒的交替变化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我们不可把茶的自然变化简单的改变成一种“温室”、一种特定环境的产物,一种人为“模型”,一种“改造”产物,否则,茶将失去与自然的和谐,失去自然天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