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茶友)
我有一帮茶友,来自天南海北,网上结识,相聊甚欢。说是一帮,实际也就几个人。聊了五年,姓名还没记全,模样更不必说,互称网名,天天开论坛。相逢总有因缘,在如今QQ群、微信群都以静默作为主流的当下,网友间还能长久保持话题的新鲜,自然是缘分不浅。而这因缘就是共同喜爱百茶堂的普洱茶,神交百茶堂堂主——艾田。

百茶堂的茶品有上百个,我们几个喝过的品种还是有限的,但是主流的几个系列如铁系、青系、百系,艾庄系、纪念系、熟茶系的一部分茶品,我们都品饮或收藏过。对待茶,每个人的认知和感觉都是独立的,会有共鸣也会有分歧,就算在泡茶方式的选择上,大家的差异也会很大。比如有人喜欢投茶量大,有人则喜欢少投淡饮;有人喜欢用紫砂壶,有人却喜欢用盖碗,甚至还有人喜欢煮饮。在水温的选择上也会出现差异,有人喜欢用沸水,有人则要降降水温。再具体到不同的茶品,情况就更多了。但是有一款茶,我们却奇迹般地选择了同样一种异乎寻常的冲泡方式——大杯闷泡。这款茶就是百茶堂2006年出品的第三代特级沱茶,编号61013,简称“特沱三”。
“特沱三”是一款奇特的茶。200克重的沱茶拿在手里不大不小,恰到好处。视觉上看,包装纸、内飞的设计和配色非常顺眼,打开包装,映入眼帘的茶沱紧致、稳重,茶叶条索规整、漂亮,茶芽散布,茶毫显露,闪烁着金色和银色的光华,让人赏心悦目,不忍拆茶。嗅其香,高雅、浓郁,沁人心脾。狠狠心用茶针撬下一块儿,山泉水冲泡,茶之真意逐渐呈现:一种难以描述的香,粉嫩、微烟、冲、扬;一种饱满有张力的汤,稠、甜、味足、回甘;还有一种悠长持久的韵,周正、雅致、神采飞扬。

特沱三代(2006年)
我与茶友们讨论,我们共同把“特沱三”的香定名为“毫香”。我已经不记得是因为某人的提议,还是大家各自实践后的不约而同,我们把“特沱三”最佳的品饮时间确定为出差或旅游时,而最佳的冲泡和品饮方式是用一个500到1000毫升的大水杯,倒上烧开的好水,扭上盖子闷泡2到3克,放温后大口喝。那时的特沱三,不苦不涩,汤香味浓,甜润可口,无论是解渴还是下饭,无论是消暑还是解腻,都是痛快淋漓,无与伦比了。
古人喜欢借物喻人,比如用莲花比喻人之高洁,用玉石比喻人品温润。模仿古人,我喜欢借人喻茶,比如“青九”,我评之以“热情奔放”;比如“小青三”,我评之以“雍容华贵”;还有“百三”,我评之以“与世无争”;而“特沱三”,我要评之以“君子之风”。品饮“特沱三”时,无论是哪种冲泡方式,只要是干仓存储,用好水,就一定能感受到一种飘然的风骨、一种昂扬的韧劲儿、一种纯粹的高贵,一种感染人心力量。这力量不强大、不压迫,不松懈,如涓涓细流虽无江河之奔腾,却有汇入江河之义无反顾,坦坦荡荡。
从2006到2018,“特沱三”正好走过了一轮生肖,一纪轮回,现在已成珍品。我们几个茶友平时甚至都不太舍得喝,只待留着出差或外出旅游时才拿出来享用,有了它的陪伴,整个旅途都充满茶意。今天,看到某位茶友老兄出门欣赏初冬美景,不忘带上一大杯闷泡的“特沱三”,我心中动了写一篇茶文的念头。写至最后,我将之前曾为“特沱三”写过的一首小诗附录在此,算是献给即将开始新一轮成长季的“特沱三”吧。
《咏特沱三》
云茶有一特沱三, 旅行途中好伙伴。
三克大杯来闷泡, 香甜可口味轻烟。
不似群茶有属类, 独树一帜风度翩。
若问此茶谁人制? 百茶堂里寻艾田。
(发表日期:2018/11/24 22:42:22)

(堂主书)